Login

020-123-1451leyusports@heshangyuan.com

  1. leyu乐鱼官网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手机行业系列案例】RIM:以“黑莓”开启全键盘智能手机潮流

作者:小编 日期:2024-02-28 18:52:56 点击数:

  【手机行业系列案例】RIM:以“黑莓”开启全键盘智能手机潮流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手机行业的更迭犹如大浪淘沙。随着通信网络开启1G、2G、3G乃至迈向6G的升级旅程,一批批手机王者先后诞生,在时代浪潮的洗礼中逐渐暗淡或焕发新生。细数手机行业发展史上的诸位王者,各个身怀绝技却发展各异。现推出手机行业系列案例,通过梳理几大手机企业的发展历程及竞争优劣以揭示该行业的风云变幻。本期关注——RIM。

  RIM是一家加拿大的企业,其制造的黑莓手机(BlackBerry)曾是北美地区商业人士和政府人士热衷的款式。黑莓手机曾凭借其独特的电邮通讯网络,成为在911事件期间少数能在纽约地区即时通讯的电子产品,这无意间提升了其社会影响力和销量。后来,黑莓手机凭借其全键盘、黑色外观、高级商务设计,曾在2009年成为当时智能手机市占率约20%的品牌。然而,黑莓手机的没落也来得很快,其没落的原因究竟为何?

  1984年,加拿大的Mike Lazaridis和Doug Fregin创立了黑莓手机的母公司RIM(research in motion)。RIM公司最早的技术是名为“Budgie”的无线通讯技术,该技术能通过无线信号在电视上显示信息,这一技术的商业化为早期的RIM公司带来了很多订单。1993年leyu乐鱼,RIM基于这一技术发布了无线数据网络Mobitex和支持Mobitex的软件协议RIMGate,这是黑莓(BlackBerry)商业服务器的前身。次年,RIM发布了无限零售终端机,1995年制作出PCMCIA调制解调器,1996年RIM发布了其第一款寻呼机,1999年RIM生产销售了RIM850寻呼机,这些产品为后续黑莓手机的推出奠定了技术基础。

  RIM的第一款寻呼机,和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寻呼机非常不同。普通的寻呼机一般只有显示屏及几个简单的按键,用于接收来电的号码或简单的短信;如果要回复,需要寻呼机持有者用另外一部电话打给对方,或者打给寻呼台发送短信。而黑莓的这款850寻呼机,通过增加键盘和自身的商业服务器,额外添加了电邮功能。

  对比同时期笨重的PC机和昂贵的2G手机,黑莓的寻呼机提供了一种便携且需求庞大的交流方式,契合了商务人士的需求,于是该产品受到商业人士的广泛欢迎。这部分商业人士也成为后续黑莓手机的主要客户群体之一。

  2000年,黑莓推出了其最早的“无线,这一设备同样具备电邮等功能,然而由于没有搭载通讯模块,因此并不能拨打电话。其QWERTY全键盘结合大屏的样式,成为了后续黑莓手机的基本款型。而RIM的移动产品之所以被称为“黑莓”手机,是因为其标志性的“一粒粒”像莓果一样的键盘颗粒,加上其产品外观通常是黑色的,因此获得了这一昵称。

  2001年,911事件爆发,受到袭击的纽约城的通讯系统在短时间内几乎瘫痪,纽约与外界的联络变的非常艰难。而在此时,黑莓产品凭借自身独特的BIS网络服务(BlackBerry Internet Service)和BES企业服务器(BlackBerry Enterprise Server)使其用户之间可以保持联络,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切尼便通过黑莓产品接收到了灾难现场的实时信息,自此黑莓开始受到一轮热捧。据报道,美国国会因“911事件”休会期间,给每位议员配置了一部“BlackBerry”,让议员们用它来处理国事。而后黑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白宫工作人员的标配,曾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本人就是黑莓的忠实用户。除了白宫和总统为黑莓免费“代言”外,当时的各路演员明星也是黑莓的拥趸者,包括汤姆克鲁斯、贝克汉姆、布兰妮、艾薇儿等。

  2001年,RIM发布了BlackBerry 5820,这是RIM第一款类似手机的掌上电脑,这款手机相比以往的寻呼机加大了屏幕,并增加了GSM网络和GPRS功能,用户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邮件功能,还可以通过插入式耳机来拨打电线 RIM第一款手机BlackBerry 5820

  当时,同台竞技的爱立信、IBM等公司的移动通信产品正受困于网络过载的问题,即短信或电邮的数据太大而无法发送,RIM意识到这一点并利用自身的网络传输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技术解决之后,为了推广黑莓手机,RIM的营销团队参与了各种商业活动,并将产品推荐给商业人士免费试用,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宣传效应。

  为了满足商业人士高标准的数据安全要求,黑莓手机采用了封闭式的手机系统来减少病毒和木马入侵,并使用自身的加密电邮网络以避免电邮信息被截取和破解。与此同时,黑莓在宣传中加强了自身“安全、隐私”的标签,获得了更多商业人士的认可,也凭此构建了自身产品的护城河。

  在商业用户的基本盘之上,黑莓手机不断进行研发和新产品发布,力图开发其他的非商业用户。2003年,黑莓发布了BlackBerry 7200和BlackBerry 7700,不仅增加了声卡使打电话无需再通过耳机,其机身也增加了新的色彩。2003年的BlackBerry 6200系列和2004年的BlackBerry 7100是RIM为专业及非商业消费者制造的产品。而2005年的BlackBerry 8700系列则采用了抛光设计、全键盘、标准手机功能,将黑莓手机定位于高端手机。

  2005年,黑莓还推出了BBM(Blackberry message)功能,这是一个用于黑莓手机之间的即时通讯软件,用户之间通过二维码添加为好友后即可开始聊天。这款软件的功能类似短信或是苹果之后推出的iMessage,但与短信不同的是,当时每月移动套餐中包含约300~500条短信,超出部分每条短信会收取0.01元的费用,而黑莓的BBM通过数据传输,节省了大量的短信费用。这项技术为黑莓赢得了大量的手机用户,使其用户总数在2005年达到了400万。

  2006年,黑莓推出了珍珠系列手机,目标客户定位为年轻群体。该系列手机配置了相机和媒体影音播放程序,迎合了市场对于娱乐功能的追求。2008年,RIM推出了BlackBerry Bold 9000,这款手机兼容了3G的高速版本,成为了黑莓手机高配版的代表产品之一;同年,黑莓还推出了旗下第一款翻盖式手机Pearl8220和第一款触摸屏手机BlackBerry Storm。手机型号的创新也带动公司业绩的增长,2008年黑莓公司股价一度高达147美元/股。

  黑莓手机的衰退实际上是从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智能手机iPhone开始的。自苹果改变了人们对于手机的看法之后,黑莓手机业务从2009年开始出现销量滑坡。这一时期各手机巨头都面临智能系统的选择问题,是选择安卓、诺基亚的塞班、微软的Windows mobile或是自己研发系统?在这关键的时刻,黑莓的选择和诺基亚类似,均为自行研发系统,Blackberry 10应运而生。

  公司业务重点的转移使得黑莓手机业务进一步滑落。2016年第一季度,黑莓手机的出货量仅为60万台,黑莓手机CEO程守宗(John Chen)做出了关闭黑莓手机业务的决定。而曾经的黑莓“铁粉”奥巴马也换掉了自己的黑莓手机,改用了iPhone。

  2017年,黑莓与TCL签订协议,黑莓保留自身手机软件和安全业务,手机制造则交给了TCL;此后TCL相继推出KeyOne、Key2和Key2LE等黑莓手机,但也并未取得良好的市场销售份额。在获得品牌授权的3年内,TCL做出不少尝试,比如进入中国市场,恢复全实体键盘设计等,但是均未能使市场份额再次提升。因此,TCL后来宣称“TCL将继续为现有黑莓手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和保修服务截止日期延至2022年8月31日。”黑莓手机的发展至此基本告一段落。

  RIM公司早期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攻破了“邮件数据太大无法发送”的问题。更让黑莓手机引以为豪的是它的信息加密系统,从软件到硬件全部做了加密适配。对于收发的信息,黑莓采用了AES 256位算法。若想通过中途拦截信息来破解系统,即便是目前算力最强的超级计算机都要耗费9亿年;想要拦截和黑莓手机收发的文字和语音信息更是难以实现的事情。同时,黑莓手机的密码从硬件上就不支持穷举破解,当手机被试错了10次密码后,系统就会自动删除手机上所有数据。可见系统安全性是黑莓手机真正封神的根本原因。后续黑莓又凭借在911事件以及各类自然灾害破坏传统通信基站的时候依然保持通信的传输安全性,从一众功能手机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政界、商务界早期流行的手机。可以说,其独特的硬件键盘和独家邮件/信息服务软件,是黑莓手机的标志,也是其成功崛起的重要原因。

  黑莓手机的崛起,与其独立、安全的手机系统和邮件系统密切相关,然而在2G向3G转换的时代,其系统选择决策的失误导致黑莓后续快速的衰落。黑莓坚持自己的BlackBerry10系统,但是这一系统并非开源,在该系统上编写的软件并不能用于其他品牌的手机上,这使软件开发者并不愿意为黑莓系统单独研发APP,他们更愿意为苹果或安卓系统开发软件,因为这两个系统使用人数更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内置软件的匮乏导致购买手机的人数减少,购买手机的人减少使得手机APP款式更少,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黑莓手机意识到这一个恶性循环之后进行了妥协,推出了自己的安卓手机。然而失去了全键盘设置和黑莓系统之后,黑莓彻底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被时代彻底淘汰。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中国金融案例中心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随便看看